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1519|回复: 1
收起左侧

[2005] 2005-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8-1-15 2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2005]25号 关于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的通知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5年9月27日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1套10枚。详情如下:

志号:2005-20
485.jpg
图 序   图名  面值 发行量
(10-1)J 粟 裕 80分 930万枚
(10-2)J 徐海东 80分 930万枚
(10-3)J 黄克诚 80分 930万枚
(10-4)J 陈 赓 80分 930万枚
(10-5)J 谭 政 80分 930万枚
(10-6)J 萧劲光 80分 930万枚
(10-7)J 张云逸 80分 930万枚
(10-8)J 罗瑞卿 80分 930万枚
(10-9)J 王树声 80分 930万枚
(10-10)J 许光达 80分 930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3.5×13度
整张枚数:10枚(套票版张)
整张规格:205×125毫米
版  别:胶雕
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设 计 者:马刚
雕 刻 者:姜伟杰
原资料摄影者:程默(第一图、第五图、第六图和第八图)
       徐文惠(第二图)
       黄煦(第三图)
       陈知建(第四图)
       石炳立、姜柳湘(第七图、第九图和第十图)
责任编辑:秦巍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出售办法: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各地邮局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1: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典礼上,由周恩来总理向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10人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十位大将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2005年9月2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勋50周年和缅怀10位大将的丰功伟绩,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全套版票10枚。

  (10-1)为“粟裕”。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坪村乡枫木树脚村。侗族。1924年春到常德,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叶挺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班长。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警卫队班长,是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成员之一。起义后,坚定地跟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0月任连政治指导员。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同刘英率500余人突破封锁线到浙南,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采取“敌进我进”的指导方针,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进剿”和大规模“围剿”,使浙南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溧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协助陈毅指挥黄桥战役,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1944年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缴获大批美械装备,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组织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10月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负责战役指挥。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与陈毅、谭震林等同志一起出色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一系列重大战役。1948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组织指挥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领导下参与指挥淮海战役。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参加指挥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等华东地区及沿海诸多岛屿。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建国后,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1950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7月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1年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任总参谋长。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研究国防战略,制定作战计划,探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和国家战备等问题,提出诸军兵种建设方针和富有战略创见的设想,使总参谋部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11月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67~1968年、1975~1982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80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主要军事著作有《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军事文集》等。

  (10-2)为“徐海东”。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徐海东(1900-1970),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人。1900年6月17日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与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黄陂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3年2月,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1933年10月,任红二十八军军长、鄂豫皖省委委员。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军长。1934年11月率部参加长征,改任副军长。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北,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和陕北省委委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先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山城堡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7年12月,和王震率部再次深入华北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1938年10月,列席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后进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39年9月15日,离开延安。奔赴华中后,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艰苦转战在皖东一带。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1940年1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病倒在皖东战场上。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1970年3月25日,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下,含恨逝世于郑州,终年70岁。著有《奠基礼》、《会师陕北》、《冀察晋抗战》、《回忆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长征》、《保卫红色土地》、《生平自述》。

  (10-3)为“黄克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黄克诚(1902-1986),1902年10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9岁后边劳动边奋发读书。1922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参加了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1926年6月,转到北伐军总政治部办的训练班。此后,到了北伐军唐生智部,先后任营、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10月回到湖南永兴,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28年年关时节,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转战到湘粤边界一带,发动湘南起义。黄克诚积极响应,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夺取县城,成立了永兴红色警卫团,任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后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不久,重返湖南,任湖南农军第二路游击司令。1930年初,中央军委派黄克诚到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先后任命大队、支队、师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代理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黄克诚多次因战功而受提职,因抵制错误领导而受降职,甚至遭遇生命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得失,仍坚持斗争,积极工作,显现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思想品格。1934年10月,率部从江西于都出发参加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先后任军委卫生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战斗,为巩固扩大西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起草了建议我军恢复政治部和政治委员制度的报告。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政治委员。1940年4月,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豫鲁冀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5月,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任纵队政治委员。7月下旬,遵照中原局指示,黄克诚率部东进皖东北地区,统一了我党在苏皖地区的武装,组成八路军第五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此后,他率部驰援新四军黄桥作战,挺进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胜利会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部队的进攻。组织指挥了阜宁和两淮等战役,攻克阜宁、淮阴、淮安等县城,使苏北和苏中、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开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功勋卓著。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抓住时机,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建议。1945年9月23日,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余人开赴东北。1946年后,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领导创建了西满根据地。指挥部队,先后攻占了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在军事上与敌展开斗争的同时,组织地方干部,剿匪反霸,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组建地方武装,建立各级政权,大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管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后调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第二兵团政治委员。领导这一地区广大军民,节衣缩食,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作战,直至东北全境解放。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从所在新解放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执行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方针,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领导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镇压反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1954年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自1954年起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5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职务,长时期受审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击迫害。1977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他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平反冤假错案,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工作。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著有《黄克诚自述》、《黄克诚军事文选》。

  (10-4)为“陈赓”。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龙洞乡泉湖村。早年进入湘乡东山学校高小学习,后弃笔从戎不到14岁进入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2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次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学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当过孙中山的侍卫并于10月参加平定广州商团暴动。1925年留任黄埔军校参加了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并任蒋介石侍卫参谋,期间曾经救过蒋介石。1926年7月后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次年返回国并在北伐军第2方面军任特务营营长,并出席中共产五大。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并在会昌战斗中负伤被送往上海秘密治疗。后留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赴鄂豫皖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18团团长,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任第12师师长并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后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右腿负伤。1932年赴上海治疗并于次年被捕。后因宋庆龄等人的大力营救,出狱后被中共中央调往中央苏区。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兼任红军干部团团长,后调任红1军团、陕甘支队、红军13团团长等职。1935年率部参加直罗镇战斗第3次负伤。同年年底任红军第1师师长。1936年3月红军东征,率部进军山西转战同蒲铁路沿线。6月返回陕西西征攻占甘肃、宁夏等地。11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斗。1937年2月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0月7日率部渡黄河进入山西。1939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1941年军队整编任新组建的太岳纵队司令员兼太岳军区司令员。开辟岳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底前往延安并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9月太岳军区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任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上党战役。10月任第4纵队司令员。1947年7月组成陈赓兵团任前委书记。1948年率部占领河南洛阳。同年5月发动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建立豫陕鄂解放区。10月率部占领郑州。11月陈赓兵团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月22日渡江战役爆发陈赓率部在九江以东突破长江防线进入江西、福建。5月22日攻占江西省会南昌。7月17日第4兵、第15兵团同由陈赓指挥,陈赓大兵团经赣州南进于10月占领广东省会广州。建国后,1950年1月陈赓率部在云南发动滇南围歼战役。2月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3月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指挥所部参加西昌战役攻占西昌之后担任云南军区司令员。7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就法越战争会面。之后陈赓部署越共部队并于9月发动边界战役歼灭法国部队8千余人。1951年4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6月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赴朝作战。1952年6月回国并获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7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该职位一直保持到其逝世。195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并担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58年9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9月出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61年到上海疗养住在华山路华东局招待所。1961年3月16日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0-5)为“谭政”。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谭政(1906-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楠竹山村。早年就读于县立东山学堂。1926年从学堂毕业以后回家乡当教师。1927年春,由小学教师投笔从戎,到汉口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4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2连任上士文书,后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书记。1927年7月底,编入“武昌警卫团”任第9连文书、第2营营部书记和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师书记。1927年9月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任团部书记。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任政治部宣传员、分队长。后调任红4军前委秘书。1928年4月任第31团党委秘书。1929年3月任红4军第3纵队队委秘书。1929年夏任红4军军委秘书长,后任红4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10月任3纵队政委。1930年6月任红12军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大队政委。1931年春,任新12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漳州等战役。后任红22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1月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后任师政委。参与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后,1935年10月调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35年12月,恢复红1师建制,又任红1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方政治部主任。1937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冬,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参与筹备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1948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2月任中南军区暨第4野军第3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长,参与指挥部队剿灭国民党残部和大股土匪。1954年2月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9月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中共八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主持全军政治工作期间,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坚持原则,执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1959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委,还担任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0年10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林彪陷害。“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5年8月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中共中央对谭政受到的政治诬陷给予平反。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著有《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见》、《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建军新阶段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回顾》、《东北野战军平津战役政治工作》等。

  (10-6)为“肖劲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
  肖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乡一贫苦家庭。1919年,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了长沙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8月,加入了由毛泽东等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8月底,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年底,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和刘少奇等一同赴苏。6月底,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年后,入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1922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共旅俄支部的重要成员之一。1924年春,应召回国,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秋,奉党派遣到广东工作,后到国民党革命军第2军第6师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率部参加北伐。参加了南昌会战、进军闽北、攻克南京等战役,为促进北伐的胜利和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1927年9月初,奉命第二次赴苏,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军事。1930年秋回国,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兼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校长。1931年冬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同年12月任红5军团政委。1933年任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委,闽赣省委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政委兼红7军团军团长、政委。1934年被诬为“罗明路线”在军内的代表,受到撤职、开除党籍、判处5年监禁的错误处理。后解除监禁,到红军大学任教员、政治科科长。参加了长征。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1935年7月任红3军团参谋长。1935年11月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1936年兼红29军军长。1937年春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抗战时期,先后任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长,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政委,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政委。1940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委。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2年0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0月-1947年12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兼第1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第1参谋长(至1946年11月)。1946年12月-1948年4月任中共辽东(南满)分局副书记。1946年10月-1948年5月任辽东(南满)军区司令员。1948年1月-1949年6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5月兼东北野战军前方第1指挥所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1948年6月-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建国前后,1949年3月-1950年1月任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兵团党委书记。1949年5月-195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49年8月兼湖南军区司令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月-1980年1月任海军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第1书记、第2书记,兼第1海军学校校长。1954年11月-1975年1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6年11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5年1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相继当选为第3届、4届、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9年7月增选为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9月-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1-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8-11届中央委员,12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3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著有《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

  (10-7)为“张云逸”。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1892年8月10日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7岁时开始读私塾,12岁转入本乡启明高等小学。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参加过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1912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4年毕业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统治海南岛的军阀龙济光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历任排长、连长。1921年到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当营长。1923年从政,任广东揭阳县县长,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1924年复入粤军,在许崇智部任旅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同年10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秘密掩护周士第等共产党员脱险并支持所部参加南昌起义。后脱离第4军,经香港前往上海。1929年7月被派往南宁,在桂军做兵运工作,任广西军官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南宁警备司令。12月11日,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并任军长。建立右江苏区。1931年4月任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后改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改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任红7军参谋长、军长。1932年起历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等职。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红8军团参谋长,12月复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到陕北后兼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军委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1937年3月任红军后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员。曾奉命前往广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和整编。1938年1月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取得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淮南军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等职。1943年1月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协助陈毅指挥盐阜区反“扫荡”和山子头战役。11月陈毅赴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1946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1月组织胶东、鲁中军区部队实施平安战役。1947年2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8月兼任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9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广西军民清剿国民党股匪、镇压反革命势力、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建设事业。1952年后,因体弱多病,相继辞去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著有《战斗指挥研究事项》《参谋工作建设》《百色起义与红七军的建立》等

  (10-8)为“罗瑞卿”。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罗瑞卿(1906-1978年),四川南充人。1906年5月31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1924年在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底考入在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分校)。1928年10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春被派往闽西,组建和训练游击队,任闽西红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率部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辟闽西苏区。6月,随部队编入红四军,任支队党代表。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后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二纵队(后改为11师)政委。1932年3月任第四军政委,率部参加漳州战役。6月任第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1933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西安事变后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进行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2月回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主持抗大工作。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参与了百团大战的指挥和多次反“扫荡”。 1943年回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协助叶剑英同国民党方面和美国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解放战争中,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团(后改为第十九兵团)政委,参与指挥正太、石家庄战役。1949年春参与指挥太原战役。1949年6月,负责筹建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开创国家的公安和国家安全事业,在十年内形成国家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61年11月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参与组织战备,指挥海防和边防作战,组织领导尖端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研制和生产。1965年底被林彪等人诬陷,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受残酷迫害,左腿致残。1977年复任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协助邓小平领导军队的整顿,积极参加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条件。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7月赴联邦德国治腿,8月3日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72岁。8月10日,中共中央派专机接回了罗瑞卿的灵柩。著有《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罗瑞卿诗词集》等。

  (10-9)为“王树声”。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等小学校长。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乘马区农民协会组织部长,领导本地农民运动,并组织农民武装。1927年初,任国民党麻城县党部委员,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9月下旬,参与组织领导麻城“九月暴动”。11月13日,率部参加了黄麻起义。任第二路军分队长。1928年4月,任工农革命军第7军第1队党代表。7月任红11军31师第1大队(第91团)党代表。1929年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委员。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1931年1月任鄂豫皖红4军第10师第30团团长,率部参加磨角楼战斗。后调任红11师副师长兼第33团团长。后任红4军第11师师长。1932年7月,调任第25军第73师师长,率部参加潢(川)光(山)战役、麻城战役。12月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1935年1月,参与指挥广(元)昭(化)战役。3月参加长征,4月至5月,参与指挥土门战役,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作出重要贡献。6月至7月,任岷江纵队司令员。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后兼第9军军长)、军政委员会委员。1937年8月到达陕北延安先后入抗大三期和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1938年4月,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至1943年10月,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1944年9月,率部进入豫西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组建了河南军区,任司令员。1945年10月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46年6月,参与指挥中原突围。8月任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7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任鄂豫军区司令员。1949年5月,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7月,兼任鄂豫皖边剿匪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0年5月,任湖北军区司令员。1954年1月,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致力于研究改善武器装备,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月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议。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3月任总军械部部长。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10-10)为“许光达”。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装甲兵的主要创建者。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人。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市萝卜冲。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被中共湖南省党组织选送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8月加入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先后任红6军参谋长、红2军团第17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参加了巩固洪湖苏区的斗争和津市、澧州、松滋等战斗。1931年任红3军第8师22团团长、红8师师长,参加襄河以北地区的作战。1932年,他在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往苏联治疗,同年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中国班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光达同志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1938年起,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为培养大批素质优良的军政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1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1942年春,调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组织武工队与主力部队相配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雁门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部转战晋中、晋北地区,保卫晋绥解放区。1947年8月,率3纵队转战陕北,先后参加高家堡、沙家店、延清、宜瓦、澄合、荔北等战役。1949年2月任第1野战军第3军军长,6月任第2兵团司令员,挥师西进,与第19兵团协同作战,解放兰州。随即指挥部队与兄弟部队一起,相继解放武威、张掖、酒泉、玉门等地,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同志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1951年1月,组织坦克部队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中共八届中央委员。1957年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在装甲兵建设中,他强调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的思想。他带头系统学习和掌握坦克技术,并在装甲兵部队积极实行由院校培养生长干部的制度。他坚持从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主持制定装甲兵的建设方针和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使装甲兵部队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的陆上作战力量。他重视军事学术研究,主持编写和审定装甲兵战斗条令、教程、教范,对装甲兵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许光达同志为我军装甲兵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61岁。1977年6月,中央军委为他平反,恢复名誉。著作有《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等。

  本套邮票采用版票形式设计。10枚邮票按(5×2)连印居中偏右排列;左侧边饰从上到下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直排金色“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字样;邮票四周为金色方框;底色为红黄相间细条;邮票左下角为“北京邮票厂”厂铭。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4-5-17 11:59 , Processed in 1.068291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