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我是小学开始集邮,应该是97年左右吧,当时在茶几玻璃下夹着一张巴黎公社110周年的邮票,是91年的吧,当时第一次看见邮票,很好奇,更好奇的是邮票上那句歌词:“因特耐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我当时想了好久,反复读都感觉读不通,读不懂,邮票上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语句不通的病句!什么英特耐雄耐尔!但这反而更加激发起了我的兴趣,再加上家里当年买了第一本年册(97年的),使我彻底喜欢上了邮票,后来大了终于弄明白了,是国际歌的最后一句,共产国际的英文直译,呵呵,再后来得知父母年轻的时候也集了点邮(我父母那辈集邮的比例很高),还真被我找了不少票出来,虽然都是品相不好或者不值钱的(有基特、编号、文革、jt、普票、外邮、编年),但我还是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放在当时肯德基送的球星卡珍藏册里,没事就翻翻,那感觉真的太帮了!然后每周双休一直去当时的旧货地摊,不断充实,虽然也都是不值钱的票,而且不懂全都泡下来了,但每次回家泡下来后心情还是很好!当时班里集邮的也就两三个,我们几个之间就相互欣赏对方的票,并且交换了一些。记得当初拿一枚新票换了同学一枚信销(都是外邮),换了过后他才说,我也没注意,他高兴的要死,哈哈。
小学毕业后,在身边喜欢集邮的同学一个也没了,工作后也没有。可以说现实中我一直在孤单的集邮,但我还是坚持到了现在,我觉得自己喜欢的爱好,我不会去考虑大环境怎么怎么样,只要我自己喜欢。在这之中,旧货地摊也逐步消失了,幸好我这有2个邮市,一度有3个,我基本上每个双休都要去,一呆就是半天。从中学到了不少老一辈的集邮经验之谈,集邮的术语、行情的判断、邮票、邮戳的真假辨别、做生意的原理以及做人的道理。一开始就买了本目录还有几本集邮类的书籍,对这些书也爱不释手,总是看了又看。记得当时的邮票彩页目录书非常难买,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是托一个游商到上海印刷厂内部帮我搞的,当时就要50块。买来以后就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天,每一张图案都是那么新鲜,每一个参数都认真查看,研究。对照自己缺的或者想要的买,一开始也是从便宜的新票或者信销买,后来发现买新邮太费钱,就彻底玩新中国信销,而且玩的过程中也觉得信销更能增长知识,再到后来实寄封、片、单等也开始收集。当然学费了交了不少,有些都买的很贵,错过的也很多,现在已经看开了不少。而且还获得了不少知识,认识了不少各地朋友,得到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到后来花销也越来越大,读书的时候就几十,一百的买,实习后,虽然有钱了,但为了合理安排,还是规定每月不能超过200,但实际超支的还是占大多数。工作了以后到现在,一有机会就去外地买,看到的票更多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每次的邮票花销也都上四位数了,以前觉得自己集的不错了,到了外面就感觉天外有天。
11年的亚展不知大家都去了没有,由于在无锡离苏州近,我决定抓住机会,好好去一次。特意和领导请了2天假,加双休一共去了四天。开幕是周五,但听邮商说要找东西要提前去,等开幕去毛都没了。所以就决定周四就去了。由于当时工资不是很多,而且考虑到肯定要花不少钱,所以能省则省,先研究起了最经济的路线,果然,在网上查到苏州到无锡之间有跨市公交车,经过2个小时左右的路程,转了3次车,花费不到10元,终于从苏州到了无锡。提早一天在地摊上还真买到了点好票,(仕女图高职信销,还有一些实寄封什么的),为了省钱,当天就乘公交回来了。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再去,开幕式那天和网上的邮友也一起见了面。一起逛亚展,交流邮票,吃饭,很高兴。当天逛完天都黑了,举办地又在无锡南郊,出租车都没有。最后碰巧等到一辆愿意载我们去市区的车。当天选了个小旅馆以几十元的价格住下了。第二天还抽空去了趟南禅寺邮市看了看买了点票,再回到亚展。大厅里新中国信销真不多,还好新瑞的谢一冰带了不少实寄封来,买了他不少呵呵。但我那时还是基本是在外面地摊上买东西,几天收获也不少,买到不少我喜欢的和缺的信销票和实际封。最有意思的是前一天大厅里20买的一个封第二天外面40有人从我手里买去了呵呵。我不太卖邮票,那天自己也带了一本多余的票去卖卖试试看,没想到就一两个小时就卖了二百块多块钱(当时时间都用在买邮票上了),也很高兴。一个东北邮商的票真是厉害,东贴信销、欠资票、航空票信销都是几页几页的,其他高职信销更是不用说,由于邮识有限加上价格问题,我也没买他多少。当然,亚展期间我也有看走眼买亏的时候,当然,也捡了一些漏。最后一天是和协会组织一起去的,也逛到四点多,最后一个上的车。这段经历也是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一次。
现在,我有机会就到长三角地区去买邮票,总体感觉还是苏州的价格偏贵,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好票,价格有的也不贵,多跑跑还是有好处。跑的最多的还是上海,毕竟上海是中国邮票的半壁江山。每次去也是2天排的满满当当,基本半天一个邮市,然后接着赶下一个,有时中饭也不顾着吃,白天基本都是站着的,每次回苏州总是觉得腿酸的要命。不过一点也不觉得苦,白天和几个上海的邮友一起逛,晚上一起吃饭,交流交流邮票,感觉非常好。当然网上买票现在也是渠道之一,虽然网购时间不长,但一年下来竞发现买了也不少。之前觉得网购烦,看不清品相,但实践过后其实看走眼的还是少数。
七八岁集邮到现在十几年,现在觉得,单单集邮还不是很高层次,要跳出集邮看集邮,起点要高,把邮票的发展历程融入到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中去研究。通过一枚邮票,一枚邮戳,一枚实寄封的研究,收集有关资料调查,剖析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最后得出真相。并以史为鉴,看看对当今及今后邮政发展是否有值得吸取经验的地方和意义。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社会生活各行各业,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及全人类的良性发展,我想这才是集邮的最高境界吧。当然,这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本人邮集也出过2部,但邮文鉴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写,希望自己今后在这一方面也多加努力。
再回到现在,我感觉现在集邮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断层现象太严重。别说70后了,80后90后人口中集邮的比例绝对大大减少了,再加上目前功利化日益严重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认真集邮的年轻人(30岁以下)我看看屈指可数。(有可能是我见得市面不多,杞人忧天,如果这样最好),老一辈集邮家集的再好,邮识再丰富,没有合格的接班人,不能完好的传承下去,等于零。我所接触的大部分集邮家小辈几乎都是不玩邮票的,有些等年纪大了,就陆续全出了,换钱给小辈买房了。邮市里卖票的,买票的的基本都是老头,我去就感觉像个异类。有不了解的问我有啥爱好,我说集邮别人都会很惊讶。而像弄信销票、实际封更是难找,这东西没量,游商也怕做,新票有量,还能赚钱。再加上每个人对信销品相定义不一样,交易起来比较麻烦。客观导致信销票、实寄封更难收集。可能也会导致一部分玩信销的朋友放弃。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我上班后还拉拢一哥们集邮,一开始他有点兴趣,我让他买了工具、买了不少喜欢品种的邮票,几个月过后就不玩了。。。小辈的爱好有他们的选择权,但在合适的年龄段,适当的影响也是可以做的,也应该会有点效果。其次是大环境,邮票年年发,真正用的没多少,还多出限制贴邮票,可以说邮票的性质已经完全变了。学校都是应试教育,集邮早就靠边站了。回去写作业都来不及,等到上大学稍微空点了,与邮票接触的最好时期也过了,再加上现在贴票的信件少之又少,在生活中实际根本接触不到。从更高的角度看,邮票现在其实在一个退出历史舞台过程中这样一个尴尬阶段,它既不像退出流通领域的纸币、粮票等变成纯收藏品,又不像2000年前手机还未普及,大量用于通信的状态,主要用于使用。而是介于2者之间。当然,要真正停止发型,我看还早(因为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是自我的因素。是要感觉自己稍微有一点点喜欢的欲望就不要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积极上网或者到当地邮市收集询问有关知识,在邮市可以先多看多问,老头愿意讲邮识的话,可以节约你10年时间。网上可以加入有关集邮群,贴吧、论坛等,了解各类邮识。毕竟邮票还是曾经被大量使用的,细心找还是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但要有耐心,一旦有机会也要果断。这一点确实很难把握。总之,我觉得只要你想,再难收集也都不是障碍。虽然大陆票在国际上整体不是很受重视,但我相信这不是妨碍我们集邮的理由,反而是我们的动力,只要我们集邮人代代传承,坚持不懈,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总有一天会得到国际集邮界的高度认同和重视。
希望通过我的一点浅谈,能让更多的朋友尤其是和我同龄的青年朋友产生兴趣,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再次点燃这一曾今广泛的爱好,把集邮事业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
|